費孝通(1910—2005年),江蘇吳江人,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民族學家。費孝通主要從事社會學、人類學研究,寫下了數(shù)百萬字的著作。費孝通在其導師馬林諾夫斯基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江村經濟》,該書被譽為“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fā)展中的一個里程碑”,成為國際人類學界的經典之作。費孝通先后對中國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進行實地調查,提出既符合當?shù)貙嶋H,又具有全局意義的重要發(fā)展思路與具體策略。費孝通學術研究成就很大,提出并闡述了“文化自覺”的重大命題,出版有《行行重行行》《鄉(xiāng)土中國》《從實求知錄》等著作,被譽為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1990年,費孝通在80歲誕辰聚會上,應中根千枝和喬健教授邀請,作了題為《個人的研究在中國——個人的經歷》的發(fā)言,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探討自身的治學理念和方法。此后,費孝通將其推廣到中華民族,乃至人類文明層面,闡述維系中華民族共同體凝聚力的“一”與“多”的辯證關系。十六字箴言以質樸、鮮活的語言,展現(xiàn)出人類學家費孝通從個體到社會、從中國到世界的胸襟與情懷。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與扎根中國實踐
十六字箴言源于費孝通與其英國留學時的同學利奇關于人類學治學理念的對話。費孝通的老師、現(xiàn)代人類學實證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馬林諾夫斯基認為,人類學是對過分標準化的文化的一種羅曼蒂克式的逃避,他的同學利奇也持相似觀點。在他們眼中,“人類學是表演才華的戲臺,是一種智力的操練或游戲”,研究或者治學純粹基于個體需求,僅僅是一種自我實現(xiàn)的路徑。在費孝通看來,他們的觀點和選擇在英國社會無可厚非,自己作為20世紀初出生的中國學者,既沒有條件也沒有意愿予以效仿。費孝通回想放棄醫(yī)學改學人類學的初衷,歸根結底仍是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和“學以致用”的情懷。費孝通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來理解與英國同行之間的分歧,不僅能相互容忍而且還能相互贊賞,人類學學科的魅力正在于此。
費孝通心懷天下的治學擔當具體體現(xiàn)為以科學方法理解社會、改造社會、造福民眾。作為20世紀初以來中國社會劇變的親歷者,費孝通始終以國強民富為治學宗旨,他認為讀書治學絕非僅僅陶冶情操、自娛自樂,而是為國為民,將社會研究的科學性和應用性有機融合。他緊跟時代步伐,將社會人類學實證方法應用于快速演進的中國社會實際。無論是早期的大瑤山、開弦弓村研究還是新中國成立后的民族研究和發(fā)展研究,費孝通堅持深入基層社會,融入民眾生活,親力親為參與調研、深度訪談,在扎實、鮮活的第一手實證資料基礎上進行分析比較,歸納提煉。歷數(shù)從《江村經濟》到《鄉(xiāng)土中國》《小城鎮(zhèn)大問題》等中國社會科學史上的名著名篇,從選題到結論,費孝通總是能夠以敏銳的視角抓取關鍵議題,以坦誠的筆觸展示民心民情。這些研究不僅在推動學科進步方面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而且為政府部門決策提供重要參考依據(jù)。
扎根中國實踐,以實證調查為立身之本的治學方法讓費孝通70歲高齡重拾學術之路,在此后20多年里帶領青年學者團隊走遍中國沿海和中西部地區(qū),探索國家可持續(xù)發(fā)展、人民富足安康之路。時至今日,費孝通的治學理念和方法依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青年學者,敦促眾人將目光投向不斷演進的國情民情,用所學知識投身于國家和社會進步。
中華民族共同體中的“一”與“多”
費孝通晚年接受采訪時表示,1935年大瑤山瑤族社會考察期間,與瑤族人民一起生活,親身體會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境界?!案髅榔涿朗侵该總€民族都有自己的價值標準,各自有一套自己認為是美的東西,這些東西在別的民族看來并不一定美……民族間能相互尊重對方的價值標準……能容忍‘各美其美’是一大進步。只有在民族間平等地往來頻繁交往之后,人們才開始發(fā)現(xiàn)別的民族覺得美的東西自己也覺得美,這就是‘美人之美’。這是高一級的境界,是超脫了自己生活方式之后才能得到的境界……‘美人之美’境界再升華一步就是‘美美與共’……‘美美與共’是不同標準融合的結果,那不就達到了我們古代人所向往的‘天下大同’了么?”歸根結底,從“各美其美”到“美人之美”到“美美與共”最后到“天下大同”層層遞進、步步提升,其精髓在于共同體中“一”與“多”的辯證統(tǒng)一。
1949年,面對建立各民族平等的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的需求,費孝通將研究重點轉向民族研究。他依然堅持社會人類學的實證研究方法,翻山越嶺深入中西部少數(shù)民族村寨,在與少數(shù)民族群眾直接接觸、共同生活中理解民族認同和共同體意識的含義,在此基礎上確立新中國民族識別標準以及民族區(qū)域自治政策。20世紀80年代末,工程浩大的少數(shù)民族社會調查逐漸凝煉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中華民族是在漫長歷史演進中,由分散民族單元經過接觸、混雜、聯(lián)結和融合而形成的多元統(tǒng)一民族實體,是在56個民族之上形成的高層次民族認同意識。高層次認同并不排斥低層次認同,不同層次之間并存不悖。中華民族的形成是各民族“美美與共”的結果,而“美美與共”的前提是不同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是歷史文獻研究和實地田野調查有機結合的成果,一方面在民族平等前提下呈現(xiàn)不同民族如何相互接觸、從自在到自覺構建自我認同;另一方面闡述漢族如何通過與少數(shù)民族互動發(fā)揮凝聚核心作用,推動形成共休戚、共存亡、共榮辱、共命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而不同
2004年8月,在“北京論壇”《美美與共和人類文明》的書面發(fā)言中,費孝通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拓展至全球視野之下,闡述全球化與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費孝通認為,19世紀以來的全球化進程,是不同文明相互交融、相互依存日漸深化的過程。今天的世界,不同文明之間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同文明都在頻繁的互動交流中汲取對方文化,將其“消化”“改造”后納入自身體系。這一事實為超越零和博弈,在更高層次上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識提供了條件。“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展示了未來不同文明和諧共處的全新圖景,即每個文明借助“文化自覺”反省自身,獲得“自知之明”,擺脫無意義的沖動和盲目,在此基礎上欣賞、尊重其他文明,不同文明交流融合形成更高層次的結晶,即“美美與共”之后達成的“天下大同”。費孝通認為,中國社會科學工作者應當嘗試走出去,開拓國外社會文化研究,博采眾家之長的同時,為不同國家、民族和社會的對話、交流創(chuàng)造條件?!拔覀儜撘砸环N開闊的心態(tài),面向全人類各種文明中蘊藏的智慧……人類的各種文化中,都可能隱含著很多永恒的、輝煌的、空前絕后的智慧,我們要學會欣賞它們、理解它們、吸收它們,這也是我說的‘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本意之一。”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以及與世界其他國家交往的日益深入,社會科學工作者在深入研究中國社會的同時也應該研究海外社會。十六字箴言為協(xié)調中國研究和海外研究提供了方向。
?。ㄗ髡撸呵f晨燕,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浦天龍,致公黨北京市委科技工作委員會委員)